室內照明設計,點亮空間的關鍵配置

室內照明設計是一門專業的學科,涵蓋色溫表現、能量、照度、演色性、發光效率以及燈光強度等多方面的知識。這些數值在室內燈光配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形成一門十分專業的領域,難以在短時間充分概括。在臺灣,室內設計師通常直接負責燈光配置,較少尋求燈光設計師的協助。以下分享一些在配置燈具時可以考慮的重點。

  1. 室內照明使用區域及使用習慣

首先,需要考慮室內燈光的應用區域和使用習慣,多數房屋都有自然採光,因此應根據座向、窗戶位置和大小來了解每個空間的自然光照時間。明白哪些區域需要人工照明補強後,再根據空間的設計風格進行照明規劃,包括燈具形式、迴路設計、安培數和照度計算等。例如,在工作區域可使用色溫約5000K的白光,休閒區域則使用3000K的黃光;廚房的照度可選擇450-750LUX,而用餐區則適合使用50-100LUX的低懸吊燈以強調用餐氛圍。

2. 室內照明/燈光配置

室內照明配置可分為三大類別,分別是主照明、輔助照明、和重點照明。這三種室內照明配置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相互搭配,再針對使用情境、不同的時段和功能進行更細緻的室內燈光及燈具規劃,通常以重點照明數量最多,輔助照明次之,而主照明則最少,依此配置相對應的燈具。

  • 主照明:也稱為環境照明,負責提供整體空間的基本照明,決定空間的燈光氛圍。主照明包括吊燈、天花板燈和白天的自然光,旨在將室內光源提升至一定亮度。由於每個室內空間所需的亮度和氛圍不同,若主照明過亮,可能無法產生光影層次。舉例來說,客廳中若有電視螢幕反射,可能不需要設置主燈具,而是選用間接照明。

  • 輔助照明:輔助照明相對於主照明,著重於局部照明,針對需要照亮的區域進行點狀打光,或增加光影層次、引導視線,以創造更豐富的氛圍。在臺灣,住宅多採用主照明,而歐美則較少使用主燈具,偏向使用輔助照明,如落地燈、壁燈和嵌入式燈具等,以此方式增加空間的層次感。輔助光源通常呈散狀光線,能均勻照亮室內,營造出更為舒適的視覺感受。在廚房中,雖多採用主照明,但時常忽略在流理台上會有身體遮擋光線的情況,因此可在吊櫃下方或牆面安裝輔助的間接LED燈光,以方便料理和清潔。

  • 重點照明:重點照明亦是在需要照明的區域提供強烈的光源,不同於輔助照明,重點式照明是直射的集中光線,照度和亮度都較高。此種燈光照明適用於閱讀、化妝、烹飪等區域,能夠清晰地照亮物體,但不宜長時間使用,以免造成眼睛疲勞。聚光燈、軌道燈和閱讀燈等均為重點照明的代表。

3. 室內照明方式

  • 直接照明:光線直接透過燈具射出,其中90%-100%的光通量直接照射到平面上。這種方式容易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,例如辦公室和廠房通常使用直接照明,但由於燈光亮度較高,可能導致眩光。半直接照明是指使用半透明燈罩罩住光源上部,使60%-90%的光線集中射向平面,而10%-40%則透過罩光線向上漫射。這種照明光線較柔和,適用於較低的房間作為主照明,漫射光線能照亮平頂,產生較高的空間感。

     

  • 間接照明:通過反射提供照明燈光,其中90%-100%的光透過天花板或牆面反射至需要的表面。有兩種常見的設計方式,一是在燈泡下裝不透明燈罩,使照明光線反射至天花或其他物體上形成間接光線;另一種是在凹槽中設置燈泡,將光線反射至天花板形成間接光線。這種室內照明方式只顯示光線而看不到燈具,使空間看起來更簡潔、俐落,光線均勻不易造成眩光。半間接照明和半直接照明相反,將半透明燈罩裝在燈泡下,使60%以上的光線射向天花,形成間接光源,而10%-40%的光線經燈罩向下擴散。適用於玄關、走廊或學習區等場合。

  • 漫射照明:照明光線向四周擴散,最常見的是使用半透明燈罩讓光線漫射。這種照明光線柔和、舒適,雖然照亮範圍廣,但光效較低,非常適合營造氣氛,可應用於客廳、臥室等,帶來放鬆的效果。若亮度不足,可加入輔助燈光照明,例如使用落地燈進行補光。

4. 燈光開關設置與使用習慣:

考慮每個區域所需燈光量後,需細緻考量使用者的動線,逐步確認燈光燈具開關的位置。燈光迴路的設計影響著燈具的開關和控制方式,可控制室內燈具全亮或僅亮部分、以及燈光的亮度等。多切迴路可讓多個開關控制同一燈具,避免來回移動,例如在房間門口和床頭都設置開關。

室內照明不僅僅是為了照亮空間,還需要考慮光的強度、光源的搭配。運用各式各樣的燈具造型與空間設計彼此相得益彰,共同創造更佳的室內燈光視覺效果。

 

延伸閱讀: